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41所数字化建设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4年06月13日    字体:【】【】【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赋能研发业务”的建设思路,围绕“数智四院”建设要求,注重新工具、新方法、新模式的工程化应用,在数字化研发领域锚定方向、守正创新,加快提升数字化研发水平,锤炼数字化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仿真设计能力再提升

发动机数字样机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固体发动机的研制周期逐步缩短,但发动机设计面临着技术指标高、成本压力大、设计任务重等复杂问题。针对以上难题,41所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工具和手段,利用规范化的语言和工具探索建立了固体发动机数字化研制体系,构建固体发动机MBSE正向应用环境。

2023年,41所以一型发动机为试点,持续推进基于MBSE方法在固体发动机上的应用实践。目前已顺利完成初样阶段发动机单机至部组件级需求模型、功能模型、性能验证模型建模,初步贯通了研制需求—功能模型—性能模型链路,完成了向总体院的功能模型交付,发动机功能、性能、接口等通过了系统级闭环仿真验证。

此外,41所还完成了通用固体发动机模型架构设计及模型库开发定制并通过测试,提升了功能模型、性能模型建模的便利性和规范性,归纳形成了4份建模规范文件。这些都成了集成研发系统框架下的重要补充,有效串联起总体任务书指标分解和发动机数字样机设计的数据关系网,实现研发过程更智能、数据复用更有效的目标。

协同研发能力再提升

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功能持续完善

三维协同设计平台(TC系统)上线初期,其业务覆盖了全部院管型号的产品数据管控,涉及参与产品研制的众多角色与用户,但平台上手难度较高,且与设计工具存在数据交互问题,其推广应用面临巨大挑战。为此,41所系统建设人员紧跟一线设计师系统应用情况,持续优化完善系统流程,建立系统问题闭环反馈机制,确保了TC系统的扎实推进与全面应用。

目前该系统已实现22型发动机的整机图模型下发、三维模型建模,下厂周期缩短至5天以内,并在推进过程中形成了系统操作规范类手册28份、标准规范5份,成为支撑科研生产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平台,实现了应用层面的突破性进展。“现在终于不用厂所之间反复跑送图纸了。”41所设计师纷纷点赞。

自主建设能力再提升

固体发动机设计平台初见成效

为积累沉淀所内专家知识资源,41所成立数字化专班,集中力量开展发动机设计算法、发动机数字化设计工具、发动机三维参数化快速设计系统等数字化设计平台研发。

“设计仿真自主化一直是41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能让固体发动机的仿真研发成为‘卡脖子’的一环。”面对薄弱环节,41所数字化专班成员、信息化总师在启动会上的号召掷地有声。

平台建设过程中,专班成员归纳整理了多项发动机设计标准规范,完成固体发动机8个设计函数库的重构,形成了发动机31个设计工具软件,覆盖了常规固体发动机设计业务需求。数字化专班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思路,开展了相关模型开发,进行固体发动机设计类库建设,构建了三维参数化快速方案设计软件系统,首次实现了从总体指标到三维参数化设计全流程贯通,对固体发动机自主化设计平台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数字化转型没有终点。后续,41所将持续聚焦四院关于“数智赋能驱动”工作部署,全面贯彻“数智一体”装备建设发展理念,以固体发动机研发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扎实苦干、勇毅前行,为“数智四院”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马利锋 程绮思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