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八院轨道器完成月球样品“空中接力”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4年06月12日    字体:【】【】【

6月6日,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在轨样品转移。在远赴月球的旅程中,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四器(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分别承担了不同的飞行任务。其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轨道器承担着地月往返运输的重要使命,它在相距38万公里的地月之间完成月球样品的“空中接力”,是名副其实的“地月巴士”。

灵活机动 轨道器大展“分身术”

发射升空后,轨道器的首要任务就是运输,它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承载能力,承载各器进入月球轨道,护送其月背采样,还要在月球轨道进行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稳妥地完成月球样品的“接收”“装箱”,并安全“投递”回蓝色星球。

由于飞行阶段多、器间状态多,轨道器必须携带足够的推进剂以及大量载荷,才能确保此程的安全无虞,但受到探测器整器重量的约束,轨道器不得不解决高承载与轻量化的矛盾。

除了创新大承载复杂构型轻量化结构等关键技术外,嫦娥六号轨道器采用多次分离复杂构型,通过在太空中完成“分离—组合—再分离—再组合”的变形过程,灵活机动、身轻如燕实现地月往返运输任务。

在整个任务过程中,轨道器共实施6次分离,呈现出6种组合体状态,参与了地月往返运输、器间分离、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等关键任务,是目前最复杂的空间飞行器之一。

而在与各器的多次对接分离过程中,连接稳固、分离可靠的连接解锁与分离关键技术,成就了嫦娥六号从容的飞天之旅。在长征五号火箭将嫦娥六号成功运送至预定轨道后,轨道器迎来了奔月征途中的第一次分离,也就是与运载火箭的箭器分离。分离后,由它承载着各器独自奔向月球轨道。

5月8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并成功分离国际载荷巴基斯坦立方星。接着,在经过了两次轨道中途修正、两脚“太空刹车”后,嫦娥六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功分离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静待它们着陆月背、开展采样工作。其间,为了减轻重量、节省推进剂的消耗,轨道器还成功分离了器间支撑舱。

6月4日,上升器从月面起飞上升,轨道器与上升器成功交会对接并完成月球样品的转移,之后随即将上升器分离,携带着装有月球样品的返回器踏上回家之旅。此后,返回器与轨道器分离,把样品安全送回地球。

精准可靠 完成“太空接力”

将上升器中装有月球样品的容器转移到返回器内,是嫦娥六号此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的关键环节。

完成采样后,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在进入环月轨道后与轨道器相遇。此时,如果采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弱撞击式对接,那么仅有轨道器1/5重量的上升器会面临被撞飞的风险。因此,嫦娥六号轨道器采用捕获式对接,通过抱爪式对接机构,配合采用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确保月球样品容器的可靠转移。

所谓的抱爪式对接,形象地说就像人手握棍子的动作。轨道器上配置了3套K形抱爪,只要对准上升器连接面上的3根连杆,通过将抱爪收紧,就可以实现两器的紧密连接。而连杆棘爪式转移机构的设计则更为巧妙,倒三角形的棘爪构型像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尼龙扎带,齿纹对准后只能进行单方向运动。通过连杆机构的4次伸缩、棘爪机构的可靠抓取,样品容器得以逐渐移动到返回器中。

由于月球轨道相对地球轨道有时延,时间走廊较小,因此对于在轨高速运动的轨道器和上升器来说,捕获的机会转瞬即逝。21秒,是交会对接任务的极限挑战——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38万公里之外,机构动作一气呵成,实现了两器之间“抓得住,抱得紧,转得稳”,为嫦娥六号实施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同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