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举办2023年度航天精神荣誉奖获奖代表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4年06月07日    字体:【】【】【

“我们必将不负重托和长征火箭一起走向更远的深空”“空间站任务陪伴我们度过了青年时代,之后可能还要贯穿我们的一生”“突破空间对接技术,再难也得上!”“当看到浓雾中警灯闪烁,引导满载受伤群众的大车和我们对向驶过时,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就是‘逆行者’”“利剑出鞘,穿越戈壁,那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白昼流星”……

这是6月5日下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航天精神荣誉奖获奖代表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的现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航天大院内的会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弘扬航天精神的重要论述,褒奖在建设航天强国、赓续航天精神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去年,集团公司设立了航天精神荣誉奖,并首次评选表彰了50名(个)航天精神模范和30名(个)航天精神青年模范。6月5日,4名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奖代表和1名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奖代表登上航天精神大讲堂的讲台,分享他们的故事。

台上,5名航天精神荣誉奖获奖代表满怀深情、娓娓道来;台下,听众认真聆听、为之动容。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外国人说,全世界所有的对接机构都是他们生产的。可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载人航天事业,怎么能被别人卡住脖子,再难也得上!”集团公司八院张崇峰说。此后,张崇峰带领团队“自讨苦吃”,讨回了自立与自强、自信与自尊。从被技术封锁到实现精准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像上班一样定期轮换,再到世界首次无人月球轨道自动对接和样品转移,我国建立起自己的空间对接机构研制体系,让全世界对中国航天刮目相看。

“作为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四川人,我曾经深切地感受过灾区人民的绝望和无助。如今,作为一名驰援灾区的卫星通信工程师,能为灾区提供应急通信保障,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中国卫通李玉成讲述着他和同事携带卫星便携站奔赴灾区恢复网络的经历,两次落泪。越是偏远、不发达的地区,越是紧急时刻,卫星通信越是不可或缺。他们一路逆行跨越无数困难险阻,使“天堑变通途”。他们连通的不仅仅是网络,更是人心。

宣讲报告会现场,一个个践行航天精神的生动故事让听众深受感触。一院总体部火箭总体设计研发团队协同攻坚、创新超越,数十年励精图治,支撑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稳。五院总体部空间站飞控试验团队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精准操作判读,严控各类风险,“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用在他们身上最为贴切。四院梁嘉琪及其所在团队敢闯敢拼,在失败与挑战中完成华丽蜕变,他们独有的“白昼流星”该是多么耀眼灿烂。

“这是航天的诗和远方。”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方向明说,“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宫’遨游,航天精神已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方向明强调,航天精神模范和航天精神青年模范要担当起标兵榜样的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继续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模范,做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模范,做创新攀登、追求卓越的模范,做协同攻坚、顾全大局的模范,做严慎细实、实事求是的模范;各单位要切实做好航天精神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高标准培养、全方位选树、立体化宣传,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践行航天精神体现在本职工作中,转化为爱岗敬业、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要深刻把握航天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俱进推动航天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从确保航天精神永续弘扬、航天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来推动航天精神赓续弘扬,坚持系统观念,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优秀文化,不断把精神文化优势转化为昂扬斗志和强大力量。

宋皓薇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