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合作 →  正文
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进行到底
    日期:2011年10月12日    字体:【】【】【

  编前语:W3C卫星的发射将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话题又一次推到舆论前台。与一个多月前发射的巴基斯坦通信卫星不同的是,W3C卫星的使用方是世界第三大固定卫星服务运营商——欧洲通信卫星公司,W3C项目成为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第一个与欧洲卫星运营商合作的项目。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航天与欧洲这样的航天强手的合作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走过了20年的中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进入了重要的机遇期。

  在W3C卫星发射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业务副总裁兼发射服务部总经理付志恒,了解到W3C卫星项目曲折的执行过程以及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特别是进入欧洲市场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一波三折的发射服务

  来之不易的市场机遇

  目前,中国航天国际宇航业务有两大板块,其一是发射服务,其二是整星出口。担当两大主营板块主角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平台。形象点说,在中国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既有东方红卫星平台和长征火箭组合——一起“搭档”闯市场,也有长征火箭为他人做“天梯”——“孤胆英雄”独撑天下。

  发射服务的定位就是用中国的长征火箭发射国外制造的卫星。

  以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将亚星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为标志,中国航天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从那时至今,长城公司作为长征火箭发射服务商,先后进行了32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8颗商业卫星,完成了6次搭载服务。

  其实严格地说,中国航天与世界主要卫星运营商的合作不是第一次。

  1996年,中国航天曾为总部在美国的国际卫星组织发射了一颗国际卫星,代号为708。时隔15年,中国火箭再次为世界第三大的欧洲卫星运营商发射卫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5年来,中国航天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走过了一条充满了风雨与坎坷的不平路。

  自1999年美国政府禁止美国制造以及含有受美国ITAR(国际武器交易规则)控制的部件的卫星用中国火箭发射以来,中国国际商业发射走出了一条用长征火箭发射不受美国限制的欧洲化卫星和我国国产卫星的道路。至今,长征火箭已发射了5颗欧洲化卫星。

  W3C卫星的发射也是一波三折。项目合同签约时间是三年前,也就是2008年2月。当时要发射的卫星是W3B,由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TASF)生产。该公司有效载荷的工厂设在意大利,但不巧的是,其有效载荷生产期间,正赶上2009年意大利地震。卫星生产受阻,为保证交付进度,用户更换了火箭,于是W3B卫星被阿里安火箭送入预定轨道。但仅几小时后,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发表声明证实W3B卫星由于自身原因“丢失”了。

  但是,市场不会等“星”。W3B卫星预订轨位的卫星正面临着客户不断增长的通信及广播服务的需求。于是,作为W3B卫星的备份星,W3C卫星临危受命,发射不容再有闪失。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对外表示:客户正在等待大容量的W3C卫星由中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言语之中,对这次发射充满期待。

  作为世界技术领先的卫星运营商,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对其采购的卫星和发射卫星的火箭都有严格的要求。其采购的卫星都是由欧洲生产,发射卫星的火箭以欧洲火箭为主。而发射W3C卫星的火箭,纳入该公司考虑范畴的有长征火箭、阿里安火箭和质子号火箭等。

  中国长征火箭的胜出,说明了中国长征火箭的品牌已经开始赢得欧洲客户的信赖。但W3B卫星的发射波折,也使得发射进度更加紧迫,这对长征火箭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创新国际商业发射模式

  抢占15%市场份额


  有心人会注意到,2010年年底,作为中国航天唯一的承揽对外发射服务的专营公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签署了长征火箭和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的批量采购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长城公司在未来5年内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采购20枚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及相关服务,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采购8颗东方红四号等通信卫星。

  这种通过批量采购提前启动火箭和卫星研制以缩短产品交付周期的方式,是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业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此举可以提升快速市场反应能力,降低成本,增强计划执行力,进而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东方红通信卫星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为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定下的目标是:到2015年,中国航天通信卫星整星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10%、商业发射占国际市场份额15%。

  在“十一五”期间,长城公司完成了2个卫星在轨交付项目,签署了4个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合同和7个发射服务合同。在这个过程中,长城公司也完成了从单一的火箭供应商发展成为提供包括卫星发射、整星在轨交付、地面基础设施筹建、培训和技术转让、轨位协调、融资保险等在内的宇航项目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服务商的转变。

  今年,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将执行3次发射服务,是自2005年中国商业发射重返国际舞台后,国际商业发射最多的一年。此次“长三乙”在“十二五”开局年的这个优异表现,为中国航天国际化的跨越发展开了个好头。

  “十二五”末期,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要实现占国际市场份额15%的目标。15%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个什么概念?目前,整个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每年有20次~25次发射任务需求,25次的15%就是3次~4次。

  积极提高运载能力

  争坐第三家供应商交椅


  据统计,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已达60%以上。目前,活跃在商业发射市场的火箭,包括欧洲的阿里安火箭、俄罗斯的质子号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等。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司加入到激烈的竞争中来。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最成功的是老牌的欧洲阿里安公司。

  中国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长三乙火箭目前的5.5吨运载能力在国际发射服务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优势地位一方面面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面临来自美国猎鹰火箭、印度火箭以及联盟号火箭等新生力量的巨大挑战。特别是美国Space X公司研制的猎鹰九号火箭,在商业市场上咄咄逼人。如果Space X未来两年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国际发射服务市场将不可避免地重新洗牌。

  目前,客户出于全球卫星轨道位置资源日趋紧张和Ka频段宽带卫星等新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多地选择大卫星方案,通信卫星质量不断增加。按照目前国际权威公司的预测,未来几年将要发射的静止轨道卫星有40%的质量将超过5.5吨。由于运载能力的局限,目前长征火箭尚无法参与这部分市场的竞争。在中国航天合作伙伴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目前已有的卫星系列平台中,部分卫星也超过了现役长征火箭的运载能力。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长征火箭已面临“向下竞争激烈,向上无法发射”的隐忧局面。

  根据中国航天对未来长征火箭型谱的发展规划,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将加盟长征火箭家族,届时,将满足6吨以上商业卫星发射服务需求。但从研制周期、经济性和市场接受程度等因素考虑,这个“大力士”在短期内恐怕无法参与商业发射服务。因此,如何在短期内提高现役长三乙火箭运载能力、使其成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有益补充、提高长征火箭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据记者了解,目前,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正在为完成未来越来越高的任务要求而充分准备着。上月19日发射中星1A卫星的长三乙火箭就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状态的长三乙火箭将成为未来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基本状态,代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趋势。

  今后10年,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需求依然强劲。对于每年20次~25次发射任务需求的整个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来说,发射期紧张和发射供应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9月,世界主要的卫星运营商在美国正式成立了“富有竞争力的发射联盟”,呼吁美国政府允许长征火箭发射美制卫星。发射联盟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户希望解决目前市场供应不足、选择不多的状况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求。

  目前,阿里安火箭和质子号火箭每年可执行的发射次数加在一起有16次左右。市场迫切需要第三家稳定、可靠的服务供应商。从发射可靠性等综合因素考虑,长征火箭完全有资格成为国际市场需要的第三家服务供应商。

  如果现役长三乙火箭的运载能力能够提升到6吨,那么中国航天每年获得2个~3个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项目就不是奢望了,长征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的地位也就可以坐稳了。本报记者 刘思燕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