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七院7102厂工业多媒体相机研制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3年10月26日    字体:【】【】【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02厂自主研发的首批30套工业多媒体相机1.0版本已完成组装测试,并投入30车间进行实际使用。经现场使用反馈,工业多媒体相机的应用使生产效率提高了70%,且基本满足现场使用需求,这也为工厂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1.0的探索

以往,该厂质量记录需要拍摄并存储大量多媒体文件,这一过程需要在安全且物理隔离的网络中进行。工作人员不仅要完成装配工作,还要用存储卡将拍摄的多媒体文件导入隔离网络,再上传到质量管理系统(QMS)的多媒体记录模块。这就导致在一天时间里,工作人员要花大量时间在数百G的多媒体文件导入上,效率低且操作复杂。有时,客户想查看安装过程的照片,也会时常被告知“图片还在导入,还要再等等”。

为解决这一“痛点”,7102厂成立了多媒体工业相机产品研制项目组。接到任务后,项目组成员张鑫、伍先有迅速进行工作内容梳理,张鑫负责软件开发,伍先有负责硬件部分。

然而,研发的道路并不顺利。“前期我们走了大量的弯路。”张鑫和伍先有无奈地笑了笑,“最开始写的软件算法已经可以完美运行了,但在车间电脑上却运行不稳。单片机电路板已经画好,没想到板子自带WiFi功能,不符合使用要求,只能推倒重来。”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两人在前期调研工作中更加细致。车间的计算机系统不适配某种编程语言,就从头学习其他语言;传统摄像头会被三合一拦截,那就选用不带存储功能摄像头进行自主开发……小小的相机凝结了许多自主研发的技术。

在立项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工业多媒体相机的样机就已具雏形。如此高效的进度离不开伍先有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超强的执行力。“你看到的这个板子是我们自己焊接的,芯片太小,只能拿着镊子一点一点焊。另外,3D打印的外壳也是从初版样机上拆下来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出身的伍先有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成为了佼佼者,还自学了机械制图,自主设计了初版样机的外壳。

经过反复试验、测试等20多轮的不断迭代,初版样机的体积变得更小、重量变得更轻,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增加和完善了抗信号干扰、稳定画面等功能。

2.0的迭代

“从2021年起,工厂就开始寻找解决这一生产‘痛点’的方案,尝试过带驱动的单反、微单、单独的摄像头等设备,但最终都无法满足生产需要,这次自主研发的工业多媒体相机解决了工作中一直以来存在的难题。”在使用了工业多媒体相机1.0版本后,30车间职工李珂严如是说,“但该版本还是存在细节部分拍摄不够清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升级。”

面对生产一线反馈的需求,张鑫和伍先有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一轮的研发。

他们在相机内部加装电池,同时加入“待机”功能解决耗电问题;摄像头模组作为可替换模组,可实现不同镜头的更换,以适应不同场景。然而,像素更高的摄像头也带来了发热量变大的问题,常常是拍摄才刚刚开始,相机就已经变成了“暖宝宝”。对此,伍先有在相机上加装了降温风扇,同时保证风扇的运作不影响相机拍摄的稳定性,最终顺利解决了发热的问题。

目前,工业多媒体相机2.0版本样机也已经初具模型。

向产业化迈进

工业多媒体相机不仅在航天、航空等需要通过摆渡方式进行多媒体导入的行业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今注重商业秘密,需要安全且物理隔离网络的民营企业中也有潜在应用场景。

“你申请的专利呢,赶快详细介绍一下?”张鑫问道。伍先有挠了挠头笑着答道:“有其他单位看到我们的样机后有意向购买,所以就给相机申请了个专利。现在这个相机已经不是纯手工制造,可以在咱们厂内实现规模化生产。”

尝试并不会止步于此,工业多媒体相机的批量生产是该厂积极响应“科改企业”号召、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后续,该厂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伍海溪)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