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43所加快创新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3年08月02日    字体:【】【】【

创新是引领航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3所立足打造航天新材料与工艺原创技术策源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丰富平台,向着“轻质化、高性能化、大型化、低成本化”的材料技术发展目标大步迈进,新材料、新工艺及前沿技术探索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为加快构建“三高”全面发展模式提供了强劲动力,释放了创新活力。

图为43所高性能树脂研发团队正在商讨树脂体系性能优化方案。刘宁 摄

改革推动 构建大研发体系

“作为研究所,必须始终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43所所长杨杰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针对制约创新的难点痛点,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

重组研发中心,成立先进陶瓷基结构复合材料研究室、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室……近两年,43所根据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形势,在研发机构改革上动作频频。改革后,研发中心牵头抓总、统筹规划预先研究工作,3个专业研究室分别从事不同方向的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并与各车间研究室共同负责型号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研发中心与车间研究室紧密联系、通力合作的全所大研发体系。

“大研发体系下,技术研究和型号生产融合更加紧密,研发人员不再是单纯低头搞研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生产上,及时解决技术问题。”阮英波博士说。前不久,他刚刚和团队成功研制出多种高性能树脂配方,攻克了树脂材料耐高温、高强韧等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竞标产品急需。

研发机构改革两年来,该所获批研究项目资金达4亿多元,并启动了新材料自主创新项目86项,新开拓客户5家,实现大型金属芯模设计成型等多项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将碳陶产品成功培育成产值超亿元的产业……以大研发体系引领全所技术发展的成效正在快速显现。

制度引领 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为激发原始创新活力,43所以创新制度建设为抓手,持续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争取更多颠覆性技术突破。

近年来,43所研究室管理、预先研究项目管理等多项顶层制度接连出台,特别是课题制管理办法的实施,明确了以课题组为技术研发的基本单元,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课题组长更大的自主权,从管理层面扫清了技术骨干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

朱世步博士是一项重大课题的负责人,对所内多项相关制度的实施感触颇深:“课题制等相关制度实施后,给课题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管理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虽然考核及竞争的压力也很大,但成长激励更丰厚,我们基础研究人员从事创新的热情和干劲更高了。”

目前,43所明确了技术人员的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岗位晋升、各类评先评优挂钩,同时将课题参加人的考核权下放给课题负责人。此外,43所还设立了技术创新拔尖人才奖励,只要肯拼搏进取、创新创效,单个创新项目团队获奖5万元、20万元,个人拿到几万元、十几万元的奖励已不是新鲜事。

通过以上举措的实施,43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近两年共有22个上级归口部门预研项目获得立项,其中包括该所首个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批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全尺寸喉衬自动化编织技术、高精度壳体制备技术等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型号研制,在国内率先掌握了3.5米直径复合材料壳体制备技术……

平台牵引 扩大创新生态圈

今年4月份,43所依托陕西省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召开了开放基金项目年度工作会,12个项目进行汇报交流,该所研发人员与多位来自重点高校的专家探讨复合材料技术前沿发展。这已经成为该所强化学术交流、着力解决航天复合材料应用研究基础问题的重要平台。

此外,43所还拥有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纳米材料及热喷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轻质高压复合材料储氢气瓶应用研发基地3个市级创新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分别共建的联合创新中心,以及特种树脂合成与应用实验室、硅材料合成与应用实验室等所级创新平台,逐步构建起开放共享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43所正在组织开展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论证及国家国防科工局航天固体动力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论证工作,不断提升创新平台的影响力,扩大创新生态圈。(行鹍鹏)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