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开启高密度发射任务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3年02月24日    字体:【】【】【

2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中星26号卫星飞向太空。打响了长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发射“揭幕战”。新春过后,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首战告捷。

步入新一轮高密度发射快车道

“本次发射是长三甲系列火箭2023年首次发射。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将实施高密度发射,明后年任务更多,研制和生产模式再次凸显快节奏、高密度的特点,研制发射进入了新一轮快车道。”一院长三乙火箭副总设计师胡炜说。

针对后续任务,长三乙火箭团队做好“三年滚动计划”,针对2~3年后的火箭技术状态变化、改进、产品齐套等,已经提前开始策划后续工作。

一边是高密度发射,一边是饱满的研制任务,如何配置队伍?胡炜介绍,一院和总体部持续推行型号与产品“双轮驱动”,改变了过去型号队伍既要管型号又要兼顾技术开发的局面,可以“两条腿走路”,分工协作、集中精力完成好各项工作。

长三乙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长三乙火箭依照集团公司和一院的要求,多年来持续开展去任务化工作,为完成后续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火箭大部分软硬件设计都做到了模块化、通用化,应对任务变化更加游刃有余。

面向未来,长三乙火箭正在开展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双提升”工程也为后续高密度发射打下了基础。“双提升”工程既能提高火工品等设备的可靠性,又能小幅提升运载能力,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长三乙火箭“双提升”工程大部分工作都已完成,预计在今年年底进行飞行应用。

胡炜表示,长三乙作为成熟火箭,要在状态稳定、新技术应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保证型号技术方案不断向前进步,又合理控制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在技术开发方面,火箭团队加大仿真、数字化型号的建设力度,逐步向数字化、自动化方面转型。

在生产模式方面,各配套单位生产、加工、制造的自动化产线逐渐增多,这对于产品一致性、质量提升都有较好的支撑保障作用。

团队仍在不断前行,向着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不懈努力。

北京能“观测”西昌的风,还能实时看到厂房VR

本次任务中,后方人员不仅能在北京“观测”西昌的风场数据,还能实时看到西昌厂房的视频画面,对前方各项工作“所见即所得”,进一步拓展了发射场远程辅助测试系统的应用。

“以参数类专业为例。原先,轨道、制导等专业设计人员需要到现场取风、抄录瞄准数据、计算诸元。如今,西昌气象数据能够直接传回北京,可以在后方进行诸元设计,再将设计结果传到发射场。目前链路已经打通,我们正在尝试、探索这一模式,后续将正式应用。未来,该系统有望为各个发射场的火箭发射任务提供支撑。”胡炜说。

张涛介绍,此次,长三乙火箭团队在前后方还首次试用了远程音视频系统。在西昌厂房里,前方人员戴着VR眼镜工作,数据传回后方,后方人员就能够实时看到现场场景,就像视频聊天一样。

此前,长三乙火箭团队已实现通过远程辅助测试系统将发射场数据实时传回后方,让后方人员直接对前方数据进行判读。

此次音视频设备投入使用,进一步帮助后方人员了解现场情况、更好地做出判断。

传统的测试方法靠人力保障。如今,团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既实现了人员精简,又保证了质量标准保持高水平。

近年来,长三乙火箭团队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后续,这一系列转型成果将在高密度发射中发挥更大作用。(宋皓薇)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