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八院800所面向未来任务需求深度融合技术与生产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07月02日    字体:【】【】【

型号任务如何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瞄准全面数字化、局部智能化目标,聚焦效率效益,扭住痛点难点,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这段时间以来推动科研生产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个实招。

让数据驱动,激发生产管理新活力,已经成为该所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跑出数据创效、知识增值加速度

“提升信息时代的生存能力”是800所实施信息化与智能制造专项工程的源动力。2018年伊始,800所就将推进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与管理科学深度融合作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尝试。2019年,800所开始绘制涵盖五大方向、三大步骤、八大专项工程、一个IT基础支撑架构的“5381”工程蓝图,将信息化上升为企业战略层面,推行类型号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式,把信息化定位从服务保障向变革引领转变,加快了“纸面”到“地面”的行动步伐。

如果用延时摄影的画面呈现,那么半年多来,800所信息化与智能制造专项工程的办公室总是人影憧憧,工作板上的内容增删不止。上百人次走访调研,13份需求分析报告,8份专题论证报告,5份事业部规划报告,近20家单位密集调研求证,近30次架构论证研讨和技术交流。在新架构设计、一体化系统建设、MBD整体方案、大数据及装备试验工程等每一个严格咬合的“齿轮”带动下,数字化转型基础的“履带”稳健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确立了微服务架构,旨在打造全业务融合、柔性灵活、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一体化平台型数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在800所副所长戴铮看来,微服务架构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领先军工领域的探索实践,抓住“数据和业务双中台、模型和AI双驱动、5G和AR双扩展”技术趋势这一命脉,将跑出数据创效、知识增值的“加速度”,支撑未来十年发展。

融合技术与生产应用场景由“1”到“N”

诸项方案渐次落地之时,亦是技术与生产交融生效之刻。《800所信息化与智能制造总体规划》等,为推动已研和在研的创新成果走好“最后一公里”,以及预研技术“先走一公里”指引了方向、搭建了平台。

早在2018年,工程信息化就已有效保障了型号研制。结构化工艺系统和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的优化,初步实现了现场检验无纸化,自动生成一体化记录卡;型号产品数据包系统,实现了异构系统协同数据抓取、集成和集中展示,在长征四号火箭一级燃料箱和批产型号研制过程中成功应用。

让一个个精雕细琢的“盆景”带出一片“风景”。2019年,800所让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应用场景更为顺利地应用在工艺设计、生产计划等业务流程中,更加贴紧现场生产的“痛点”,从工艺、制造、质量、产线等各方“同向发力”,实现产品研制的高质量、高效率。

早上8点,暖阳缓缓照进车间,走进800所技术创新基地的西北角,两台机器人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大脑”的统一控制和机器视觉“眼睛”的精确定位下,高速、流畅地完成了钛合金复杂构件的抓取、装配、检测、翻转、焊接等一系列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总装厂房里,一台6米长但不足1米高的AGV小车在各工位之间有序穿梭,产品配送、装配、特性参数测量、产品测试,信息全流程贯通,“无人管理”已经成为总装数字化产线的常态。

密织“信息网”,用数据说话,成为生产现场的一大亮点。800所选择长征六号甲火箭为试点,推行型号全流程三维应用,研制过程产生纸质图纸为“零”。此外,该所通过智能编程、特征提取等特色工具的自主发开,实现加工特征100%自动识别,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火箭编程效率提升了10倍,航天复杂构件激光焊接过程实现一天到一小时的“颠覆”,产能提升了10倍。

从“0”到“1”的单点技术突破难,从“1”到“N”的工程信息化应用亦难。“我们已经看到了全三维、工业物联等在生产上的应用试点,但这只是最前端的应用,在工程应用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最终目标要让生产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戴铮表示。对不远的将来,800所有着许多期许。(王海晶)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