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  正文
集团公司发挥航天优势服务防灾减灾、履行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8年05月16日    字体:【】【】【

5月12日,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经过整整100天的在轨飞行,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张衡一号卫星初步获取了地球地磁场状态、电离层状态,能够为今后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汶川地震10年来,中国航天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一颗颗卫星上天,一项项技术诞生,一件件发明问世,都让人类在灾害面前多了份与之对抗的底气。出于尘世探索宇宙,入于尘世救人水火,是航天人永远的使命。

跳出地球看地震

作为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今年2月2日发射入轨,目前在轨测试工作过半,已经完成的各项功能指标测试总体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在轨平台、载荷各项测试结果取得预期效果,使我国首次获得地球南北纬65°范围内高精度的地球地磁场和电离层模型,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张衡一号初步获取了地球地磁场状态、电离层状态,所取得的结果与国际IGRF模型和IRI模型一致,并与同期欧空局SWARM卫星星座给出的结果一致;张衡一号还初步获得了2月17日墨西哥7.1级和2月26日巴布亚新几内亚7.5级两次地震事件的空间电磁扰动信息。

跳出地球,张衡一号卫星能够获取更全面的地震电磁信息,而只有统计足够多的震例信息,才能够支撑地震研究向更深处发展。按照计划,张衡一号将在轨测试6个月,2018年8月初交付用户使用。

各类卫星各显神通

汶川地震中,在地面营救展开的同时,天上的风云卫星、资源卫星也源源不断地传回气象、地貌图像,为一线救灾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10年间,“风云”“海洋”“高分”“遥感”“天绘”各类卫星升级换代,擦亮“天眼”,用“火眼金睛”为防灾减灾提供信息支撑。

汶川地震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汶川地震发生数小时内,首批冲到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武警官兵在常规通信手段失灵的情况下,用北斗导航卫星终端机发回了第一条生命讯息。

10年来,中国卫星导航事业迅速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建设稳步推进,8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相继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

10年间,东方红四号、改进型东方红三号等卫星平台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研制的各种通信卫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卫星通信的面貌。2017年,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升空,真正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的宽带应用,可满足野外、高铁、船舶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在灾区地面通信网络损坏中断时快速连通网络。此外,航天科技集团还在稳步推进全球低轨卫星通信星座,用更小、更廉价的终端实现卫星通信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转化应用稳步推进

将目光投向太空的同时,航天人也在思考,这飞天的伟力,能否化作牢固的根基,让建筑在地震面前不再脆弱?

利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柔性喷管的原理,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科研人员终于研制出“隔震支座”,安装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隔震层,这能抵消掉高达80%的地震能量。隔震支座技术已通过九寨沟地震等实战检验,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已经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必须采用隔震技术。

也有人将目光投向训练领域。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研人员把航天计量设备的研制技术用于还原地震等灾害的复杂环境,场景逼真,烟、火、水等元素实时、精准受控,既能模拟各种程度的灾情,又能保证训练人员的安全。目前,他们已为包括地震救援“国家队”基地在内的数十个消防队、专业训练基地提供模拟训练产品或建设模拟训练基地,练出了一支支精兵。(代振莹)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