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我们朝着“自由王国”更近了一步——记八院八部旋转飞行器科研项目团队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04月26日    字体:【】【】【

作为国内一流的型号装备研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八部积累了丰富的旋转飞行器工程研制经验,但在旋转飞行器基础前沿理论研究方面却近乎白纸一张。长期以来,很多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摆在八部旋转飞行器项目研究团队的面前。如何攻克这些位于科学之巅的难题,不仅困扰着国内外的科学家们,也困扰着旋转飞行器的设计师们。

不过,随着旋转飞行器科研项目顺利通过评审,八部在该领域存在空白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再难的题,也难不倒专业的团队

2016年,旋转飞行器科研项目开始启动,为了高效率、专业化推进项目研究,八部跨部门集中多科室组建了旋转飞行器科研项目团队,并邀请集团公司气动专业学术带头人傅建明担任团队技术顾问。

这几年来,团队成员在项目技术首席、八院院长张宏俊带领下,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比如在动态压力测量方面,第一次进行数据测量时,团队按照理论方案进行试验,结果误差却高达300%。但团队成员没有被这样的结果吓倒,而是分环节逐步分析排查问题,从方案到试验,反复迭代了四五次,最终找到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完全创新的试验方案,将误差牢牢控制在10%以下。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术观点的碰撞也时有发生。比如,对于如何描述复杂流场结构的问题,团队成员持有不同的见解,每次会议都会产生热烈的讨论,这些见仁见智的讨论促进了各自理论的完善。

正是这种对科学问题追根到底的态度,让项目团队创造了多个科学研究的“首次”,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全面、大幅度提升了新一代旋转飞行器的综合性能,使八部在旋转飞行器基础理论方向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成果。

荣誉和紧迫感催着我们前行

2019年是旋转飞行器科研项目的结题之年,也注定是该团队努力奋斗的一年。除完成项目成果的总结外,团队还需完成三大考核指标现场测试、项目综合评价和项目总验收等内容。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对团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负责人王波兰说:“能参与这样高水平的国家项目机会难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把握机会,去解决系统性的科学问题。我们只有付出200%的努力去创新方法、夯实基础、总结提炼,才有可能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正是这种荣誉感和紧迫感,激励和鞭策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随着项目结题进入冲刺阶段,团队铆足了劲,加班加点,准备各类材料。团队成员廖欣、伍彬、唐海敏、李小林,董瑞星、陈兵、王辉等甚至连着3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就为了使报告材料无懈可击。他们困了累了就找个瑜伽垫躺下休息片刻,饿了就拿饼干填一下肚子,然后又开始了工作和讨论。团队中还有连续出差的成员,中午刚从北京回到单位,下午又紧急赶往南京协调现场测试大纲,晚上又接着分析预试验的数据。

正是依靠团队成员们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的工作作风,接下来的全面验收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出发,迈向“自由王国”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多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检验。去年6月22日~7月11日,评审专家组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和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地,对旋转飞行器的风洞试验数据和数值计算数据进行了“背靠背”现场测试审查,所有指标全部满足要求,顺利通过现场测试。

除了硬考核指标外,团队在旋转运动流动分离理论、地面模飞试验方法以及旋转动态压力测量技术等多个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性突破,这些智慧结晶目前正逐步应用到型号总体设计和飞行试验验证等多个领域。

去年7月29日,项目在北京开展综合评价,接受以专家组组长、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包为民为首的国内顶尖专家学者的检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汇报和讨论,最终,项目顺利通过综合评价,技术结题圆满完成。

专家组副组长沈清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在科学认识上有了提升,得到了流动的机理;在科学实践上有了进步,发展了相关工程实用的方法;在改造世界上有了探索,从被动设计走向了主动设计。”

包为民对团队的成果寄予殷切期望:“通过这个项目,我们的旋转飞行器总体、气动和控制设计能力朝着‘自由王国’更近了一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后续,该团队将在工作和研究中继续坚持严慎细实的科学作风、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和气动先行的责任担当,继续为国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刘岩 伍彬)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