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决一死战搭“鹊桥”——记航天科技五院航天东方红嫦娥四号中继星研制团队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02月13日    字体:【】【】【

1月3日,透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相机的镜头,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部的模样。这张影像图,正是通过已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默默等待了6个多月的“鹊桥”中继星传来的。为了让“鹊桥”完美充当“信使”角色,其研制者——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花了近30个月的时间。

任务艰巨 使命光荣

受发射窗口等的限制条件,项目立项之初,“鹊桥”的发射时间便已牢牢地锁定在了2018年5月。然而,作为世界上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鹊桥”的研制难度不言而喻。要在不到3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一颗全新的卫星,进度之紧、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鹊桥”研制工作一启动,项目团队就进入了起跑即冲刺的状态。他们狠下决心,制定了“二十四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方式。自此以后,深夜的测试间总会亮起属于他们的灯,假日的办公室里回荡着他们敲击键盘的声响。

为了与时间赛跑,上至“两总”系统,下至一线技术人员,很多人都直接把家安在了航天城宾馆,困了累了,就到宾馆的房间里休息会儿。队伍里不乏刚刚升任父母的年轻队员,有时想孩子了,借着电话与孩子细语几句,一结束,就又转身投入到研制工作中。

初冬时节,试验场的温度早已降至冰点。试验条件颇为艰苦,有的房间里甚至连暖气都没有。在执行任务的20多天里,队员们晚上常常和衣入睡,连澡都不敢洗一次,生怕得了病,耽误了试验进度。

在过去的30个月里,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也取得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

年轻队伍 过硬作风

“鹊桥”研制团队是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队伍。中年骨干力量是技术和管理的领路人,是这支队伍的“定海神针”,指引着队伍前进的方向。但在这支队伍里,更多的是参加工作尚不足10年的年轻人。他们有想法,有激情,有活力,是“鹊桥”研制的中坚力量。针对卫星技术新、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这支年轻的研制团队大胆创新、优化流程、肯奉献、科学干,为完成好各项研制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鹊桥”卫星搭载有一副口径为4.2米的伞状抛物面天线,承担着实现地月中继通信的重要任务。尽管型号研制进度异常紧张,但为了确保天线在轨性能的稳定与可靠,型号团队本着新时代航天人的勇气与毅力,加班加点,对天线结构、机构、热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无数次的迭代计算,对天线技术方案进行了新的优化设计,赢得了全体领导专家的认可,为中继星“鹊桥”的成功再添一道保险阀。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鹊桥”研制队伍相对年轻,大都是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的新军,但他们同样有着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尽管研制进度异常紧张,但“鹊桥”研制团队始终把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质量关,严控技术风险。

探月用我 用我必胜

2018年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此时,“鹊桥”发射试验队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做最后的冲刺。这一天,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鹊桥”总指挥、总设计师张立华带领大家作出了“探月用我,用我必胜”的庄严宣誓。铿锵的誓言响彻在大凉山深处,显示着这支队伍的信心和背水一战的决心。

在发射场工作中,没有任何一名队员松懈和麻痹。他们用扎实细致的工作,把好了发射前的最后一道关。卫星发射后,研制队伍精心制定流程、认真准备预案、细致操作实施,确保卫星通过了近月制动等关键过程的考验,卫星顺利到达使命轨道。

12月14日,“鹊桥”中继星按计划完成了与着陆器的第一次中继通信链路测试,中继通信链路工作状态良好,通过中继星转发的着陆器遥控和遥测均正常,表明中继星具备了为嫦娥四号任务提供中继通信保障的条件。

为研制“鹊桥”中继星,航天东方红研制团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拿出了“决一死战”的拼命劲头,更是将这股劲保持了近30个月。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儿,他们坚信“鹊桥”定能成为地月信息之桥,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稳定可靠的中继通信链路,共同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的壮举。(司宣)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