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飞天强度捍卫大国之威——记航天科技四院41所研发中心结构强度组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8年10月11日    字体:【】【】【

图为研发中心结构强度组的组员正在进行头脑风暴。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1所研发中心结构强度组荣获集团公司航天金牌班组,实现了该所在航天金牌班组上零的突破。

一直以来,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预先研究的核心团队,研发中心结构强度组坚守着“海纳百川 构造天公神器;跬步千里 考量飞天强度”的理念,奋斗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科研前线,也常常被贴上“专业”“年轻”“有梦想”“行动力强”等各种标签。

争做新型固体动力的“开拓者”

“预研工作不怕失败,怕的是不敢直面失败”,正是凭着这股子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结构强度组在固发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形成了精湛的技术。

结构强度组组长刘浩算得上一位资深“军迷”,对各种火箭、卫星等国防军事装备可谓如数家珍,正是因为有这样深深的爱好,他论证起各种新型发动机型号总是得心应手。“这人就跟钉在了板凳上,一动也不动。”同事们评价说,经常看到他桌子上草稿纸积累了一本书那么厚。

“航天设计人员眼中容不得沙子,哪怕是纳米级的”,一句玩笑话,却体现了41所结构强度专业首席专家尤军峰作为设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有次发动机喷管试车出现问题,他在冰冷的试车台旁紧张忙碌了一个月,每次从试车台上下来,浑身满是油污;他反复拆装、清理每个关键部组件,排除种种隐患,改进后的喷管结构可靠性大大提高,最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培养技术管理兼备的“多面手”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发展班组,人才为主。结构强度组用人才夯实强组根基,打造了以“首席专家、总师、主任研究师、主管研究师”为核心的人才梯队发展模式,拥有了“前沿论证、创新设计、结构仿真、试验验证”的综合创新研发能力,形成了宇航工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

班组根据预研工作特点,制定了人才培养三步法:一是收敛加速,助力启程,通过导师帮带和培养计划学习,使新员工快速掌握固发原理和结构理论;二是高压锤炼,厚积薄发,让新员工参与预研项目的部分研制工作,对结构研究工作建立直观认识;三是高温历练,浴火重生,让组员独立负责项目或项目中的一部分,制定技术路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

“班组氛围特别好,我觉得在这里成长非常快速!”班组刚入职一年的新员工刘鎏说道。班组通过技术攻关和项目管理双重培养,让组员得到双重历练,在获得创新研发能力的同时,掌握丰富的技术管理知识,真正实现“技术攻关条理化、科研管理精细化”。

构建助力创新研究的“梦之队”

“创新”是研发中心结构强度组的灵魂。班组秉承“科技+管理”双创新的理念,不断提升班组科学管理水平。

“车用内燃机与航天固体发动机有哪些相似的地方”、“3D打印技术具有什么样的优势特点?” ……由结构强度组创办的DCT论坛上气氛活跃,大家正热烈地交流分享一些新技术、新观点。

DCT英文全称Divergent & Convergent Thinking意为发散收敛思维,论坛为设计师们打开了一扇窗,敢说话、会交流、善提问,以航天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军民融合为背景,结合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的发展需求,鼓励设计师发散思维、聚焦航天。

同时,在班组举行的原创性成果评比活动中,多项科研创新成果脱颖而出,并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班组已将原创性成果与奖金绩效挂钩,并将此项制度充分融入到日常管理体系中,对设计、试验人员形成了长效创新激励。(陈旭)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