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张立华:专攻科技前沿,为科学家搭建梦想天梯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02月20日    字体:【】【】【

从新型遥感应用小卫星到空间探测,从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到引力波探测“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张立华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作为小卫星应用新领域的开拓者,他常常临危受命,在一片处女地里耕耘,取得了很多开创性成果。他一生孜孜追求的不过是一件事,那就是“帮助科学家实现梦想,帮助用户完成使命”。

一个好的领路人至关重要

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张立华说:“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启,好的领路人至关重要。”幸运的是,他一入职就得到了两位老专家的指引。

他一边跟着张永维总师论证中欧空间探测双星,另一边又跟着吴开林总师论证新型遥感小卫星。张永维勇于创新,思维活跃,更像位科学家;吴开林思路严谨,做事必须按规矩、循标准,更符合工程师的形象。

“我从张老那儿学到了创新和开阔的思维,又从吴老那儿学会了继承和严谨的作风。小卫星的研制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技术和产品基础,也必须不断地创新,提升卫星效能,才能持续发展。两者如何兼收并蓄,结合好,是非常重要的。”张立华说。

两位老同志非常青睐这名当时还很稀有的博士,对张立华倾囊相授,关心备至。与此同时,张立华也虚心好学,踏实肯干。在小卫星这片热土上,他迅速成长起来。

张老和吴老牵头论证的卫星很快都立项了,他服从安排,跟随吴老承担型号研制工作,从总体主任设计师提为副总师,直到2004年,卫星成功发射。如今这颗“处女座”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15个年头,成为我国在轨卫星中的“寿星”。

在副总师的岗位上工作了多年后,2008年,张立华首次作为型号总设计师承担了新的型号研制任务。而这次,他又遇到了一个好的引路人——魏锺铨。

“当时,魏总已年过70岁,却毅然担起整个工程的总师一职。他总是像一个年轻人一样,四处奔波,亲自协调解决工程研制中存在的问题。”张立华负责的型号是该工程任务中的难点,他深切地感受到,“魏总给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解决了诸多难点问题,确保了型号任务的顺利完成。”

图为张立华(左4)正在与科研人员讨论技术问题。

2019年9月,年过八旬的魏锺铨再一次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型号任务,把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了这里。日前来到太原执行“天琴一号”发射任务,张立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墓地看望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回忆起曾经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他感慨万分,“魏总是我们航天人的楷模,他对航天事业的深情挚爱、对责任使命的勇敢担当、对关键状态的准确把控和对复杂关系的灵活处理都使我受益匪浅。”

喜欢挑战,也崇尚中庸之道

“小卫星的研制工作很富有挑战性,在很多领域都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张立华说,从事小卫星事业,常常要接触不同的领域,不断走在航天技术发展的前沿。

“这些年一直没有做重复性的工作,每一次都要涉足新的领域,不断去应对新的挑战。”张立华回忆说。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就是张立华承担的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要在不到30个月的时间里,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轨道上构建“地月信息之桥”,他面临着状态新、时间短、要求高的多重挑战。

作为“鹊桥”的总师和总指挥,张立华勇挑重担,以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连续奋战,确保“鹊桥”按节点完成了研制和发射,助力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完成了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创举。

对于空间科学探测领域的工作,张立华一直强调,航天人要努力“帮助科学家实现梦想”。随着空间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新的想法层出不穷,对航天器的能力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空间引力波探测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在数万公里到数百万公里的距离上实现皮米级的激光干涉测距精度,对热稳定性、结构稳定性、测量传感器的分辨率和和微推进系统的分辨率等都提出了极高的指标要求,航天器的研制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天琴一号”虽然只是一颗100公斤量级的微小卫星,却承载着对多项关键技术进行在轨验证的重要使命。

面对极大技术挑战,“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于12月20日起航,远赴600公里的高空。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持续努力,打造性能更加优良的飞行器平台,与天琴计划的科学团队和载荷研制团队一起协同攻关,早日实现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梦想。”张立华坚定地说。

这个同事口中“喜欢探索未知、迎接挑战”的人,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中庸”二字。他努力在创新与继承、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等方面,去寻找一种平衡。

“卫星的研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总师、总指挥,必须综合权衡各要素,统筹兼顾。”张立华介绍,对于航天任务,成功是硬道理,既不能墨守成规,止步不前,也不能标新立异,为了创新而创新。同时,对于一个航天型号任务,特别是小卫星系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还有进度、成本等需要统筹考虑的各种因素,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一个成功的项目,应该是综合效能最优的项目。”

特别会“打牌”的领导者

作为一位70后,张立华将自己20余年的青春奉献给了我国航天事业。他接触的每一个项目都充满挑战,每接受一个新的任务都要组建一个新的团队。因此,在带队伍上,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就跟打牌一样,每一次抓到的牌都不一样,必须根据手中牌的特点去出牌,才有可能赢。作为管理者,应该知道怎么去优化组合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优势,扬长避短,打出一手好牌。”张立华比喻说。

在“鹊桥”研制过程中,深空探测任务的特殊性和小卫星研制队伍的精干性给人员安排带来巨大挑战。为了确保多项研制工作齐头并进,张立华根据每项工作的特点,把最有能力的人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同时根据任务情况及时补位和动态调整,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稳步向前推进。

在工作中,张立华总是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尽管工作压力很大,但几乎看不到他发脾气。遇到难题,他会努力静下心来与大家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很强的心理素质”和“平和的心态”,是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

“从事卫星总体工作,知识面要宽,视野要广,但每个人的专业领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航天型号任务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说到这里,张立华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经过型号的历练,很多曾跟随他一起闯荡小卫星江湖的团队成员都已成长为型号“两总”等骨干力量。

“有些时候,任务是突然降临,无法预料未来的路上会遇到什么,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挑战。”当被问及未来的日子里想干什么时,张立华依旧充满信心,“很多时候,不是我去选择做某个型号任务,而是组织的安排、航天事业的需要,但不管干什么都要努力干好,凭借20多年的型号研制工作积淀,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贺喜梅 赵汉卿)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